在聽這一集的時候,我終於懂了,什麼叫做教養裡的坑?那不是一個顛簸而已,那是一個底層邏輯!
你知道循環嗎?知道。循環隨處可見,水循環、資源回收、錢的循環等等,但你有想過,教養裡也有循環,而且威力強大,可能會像鑽石一樣世代流傳嗎?你陷在循環裡嗎?你為你的孩子傳承什麼循環?
這件事為什麼會是一個坑?
這件事為什麼會是一個坑?
幾個原因:
1)對它,你可能無意識
不管是因為沒有概念,原來教養中會有循環這件事,或者是經驗單一,圈層不夠大,導致你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在生活中、親子關係中重複出現。
2)循環,會擴大影響其他層面
它不是單一事件,它是一種隱形的思維模式,會擴展到其他層面:你個人的人生、親子間(世代)的相處模式,甚至成為家族中的慣性。
3)不同的樣貌,同一個源頭
循環會以許多不同的事件樣貌出現,讓你疲於應付,而沒有餘裕去仔細思考底層邏輯,除非你知道了。
教養中的循環
教養中的循環在哪呢?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?
1)語言上的循環
例如說,父母面對孩子的事情,常以譏諷或是絕對價值的認知去評斷,長久以後,會成為孩子面對問題的心理語言。而當孩子長大成為父母後,又會以這樣的語言對待孩子。這是我們最容易發現的循環,也是最直接世代傳承的。
還有幾個是,我透過工作室的夥伴們的提點,最近才慢慢理解的,一是語言的貧乏性。語言的貧乏,會導致認知貧乏,認知貧乏會使思維貧乏,思維貧乏就說不出來。這是我的孩子的狀況,所以我要練自己、陪他練。二是負向語言,例如顯性或隱性的「如果你不怎樣,就會怎樣」,而不是「要怎樣才能做到」的前進語言,而我想這與長期累積的困乏者思維有關。
2)做人處事的循環
麗芳在Podcast中,提過一些例子:
父母以是非對錯的絕對價值觀去審視周圍的一切,也就是說,符合他認知的,才是對的,反之就是錯的,這會走向以感官來面對事情。當父母以感官來處理事情,也會導致孩子以感官來應對,形成循環。不管是家人間互鬥、白眼狼的產生、犟種的產生,都是由此延伸的後果。
當陷在感官的循環中,思維模式就停留在片段的狀態,無法往上再跳一層,往創造更大價值的能力邁進。
又例如,當自己的父母重男輕女,身為女兒的自己長大後,不論是想彌補自己,或是任何原因,變成以相反的模式對待自己的孩子,但同樣的循環,那個被輕視的孩子,一樣產生怨恨。
再例如,有個家裡做生意的孩子,很擅於幫人找理由,這樣的方式,是由家裡人給他的。在傳統觀念裡,會教這孩子以和為貴,認為這樣的孩子善解人意、體貼善良。
在做生意的範圍裡,或許是一種選擇。但換個情境,如果是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,繼續使用這樣的邏輯反而容易被人PUA,也更容易遇到不合理的對待。這是父母要的嗎?
再換一個情境,如果是遇到自己的弱點,也會容易以這樣的邏輯去逃避自己該練的事。越不練越弱,一樣進入一個惡性循環。這會是父母要的嗎?
3)感官的循環
這也是不知不覺,認為是同理孩子的狀態下而去產生的循環。在這個例子中,家長以孩子的感官(例:喜不喜歡、有沒有興趣等)為決策要素,而不是去由事情的本質探究,導致孩子更以感官面對一切,直到有一天,家長也覺得深受困擾了,也用感官回應孩子,這樣的狀態是前進,還是停滯呢?家長真正要的相處模式,又是什麼樣子的呢
除了這些,當然還有很多的無形循環,例如:情緒循環、金錢觀的循環、困乏者思維的循環等,需要去思考與辨認。
這些結果是你要的嗎?怎麼辦?
因缺乏概念,所以沒意識到
因為對教養中的「循環」沒有概念,所以沒有意識到。那麼在聽了這一集之後,有了概念,就可以開始對有形或無形的一切進行覺察與意識。開始練習就事論事,探究事件的本質,挖出那些循環。循環有好的也有壞的,思考這些好的循環是否符合未來社會或是孩子的人生需求,是否值得往下傳承,成為家族的力量。如果是壞的循環,要怎麼剔除或跳脫,止損這個循環。
因經驗單一,所以沒意識到
因為經驗的單純,所以認知面向不夠廣、維度不夠高,而沒有意識到。這要去拓展看人的面向,當看人的經驗豐富了,發覺人的不同,那才有可能改變認知,認知改變了,行為也改變了。我們常會在Podcast中聽到:「你改變,世界才會改變。」父母變了,才能打破舊有的循環,才有機會帶給孩子新的模式,產生你真正要的新循環。
怎樣找到合適的團體,需要眼力與時間。但真的可以從聽麗芳的Podcast開始,寫脈絡圖、一起重新思考議題,慢慢拓展自己思考的面向。
有人願意告訴你盲點嗎?
這意味著,父母要先學習,跟合適的對象(人/課程等)學習,為自己建立新的模式。
人最難的,是不知道自己的盲點。當有人願意告訴你的時候,你又是用怎樣的循環模式面對?感官,還是深層思考?
你真正想要的親子關係是什麼
所有的改變,如果不是自己要的,其實是很難撼動的。而要怎麼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?其中一種方式是,將事情的本質寫下來,推論出隨著時間線、放在不同情境與領域下,這循環的後果,你就可以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?
也可以從另一方面,寫下自己要的60歲親子關係、那時孩子的樣貌、想要的老年生活,以終為始,建立起朝那個方向運作的循環。
復盤自己的親子關係
有了循環這個概念後,我復盤自己家族的狀況,我意識到自己家族裡的好循環與壞循環。需要調整的是關於語言、金錢、困乏者思維的循環,這些我得重新學習與調整,希望到我的孩子,能有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