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,因緣際會知道麗芳的Podcast,那時教養遇到了問題,所以養成聽麗芳Podcast的習慣。後來,隨著工作室的開課,陸續跟著學習,包含:家長思考脈絡班、教案教材班、帶領員課程,以及直播課與線上課程,還有買所有的教案。但老實說,現在回頭想,我那時候並沒有完全懂。最重要的是,我的角度錯了:我用「做法」的角度去看,而不是用「思維」的角度看。
再之後,跟著孩子上了美璘老師的語言課。那時候,我不懂,以為是美璘老師教孩子,而家長只是跟在旁邊。但家長為什麼要跟在旁邊呢?為什麼不是讓孩子與老師互動就好呢?過了好久,我才理解,不是美璘老師教孩子,而是她在示範,怎麼和孩子對話。
漸漸的,我們與工作室的互動越來越多。有一天,揪樂工作室的負責人心彤問我,要不要幫忙修Podcast?我想說,能更即時的聽到麗芳的思維,多麼好!於是我就答應了。
過一陣子,因孩子的狀況,麗芳建議我寫部落格,練習聽別人的思維,也練習整理自己的思維。
心態
為了寫文,我得更用心的聽podcast。其實,在未進工作時前,我是以「學習怎麼處理孩子問題」的心態在聽。而在慢慢參與工作室課程後,越來越了解之後,我真的好好奇麗芳的思維。同時也很迷惘,孩子要怎麼觀察?怎麼和孩子聊天?什麼叫和孩子聊思維?為什麼麗芳會這樣想?那些教案要怎麼用?這麼多的教案,真的是要全部教給孩子嗎?那要怎麼安排先後次序呢?很多的疑問存在我心中,但我又覺得什麼都沒做就去問麗芳不太對勁,因此,我想從podcast先下手,企圖從中解惑。
所以,我是抱持著探究的心情在聽podcast的。我有幾個心態:很想知道麗芳怎麼想的、很想找到關鍵思維、我自己的教養思維漏了什麼。現在回頭看,發現這幾個心態剛好對應一些學習的面向。
很想知道麗芳怎麼想的:
當我好奇他人思維,無形中練的是我聽思維的能力。包含:他怎麼說、他在說什麼、背後意思是什麼、角度是什麼、立場是什麼、觀點是什麼…。
很想找到關鍵思維:
我認為,麗芳厲害是有原因的,她有哪些思維是導致她成為一個厲害的人?她怎麼讓孩子破關的?她怎麼培養能力的等等。我所謂的關鍵思維指的是兩種,一是她在教養思維上,那些讓她養育出有思維性孩子的關鍵。二是她與我在面對孩子問題時,不同思維的地方,這是比較關乎個人意義的重要,也是我的教養突破點,因此這邊我歸納為知識的累積。
我自己的教養思維漏了什麼:
導致我的孩子今日的狀況,很大原因在我(這是一個關鍵思維),那我的思維認知、思考角度,或者說,我的思維觀裡,我漏了什麼?或是我沒看到什麼?我疏忽了什麼?我的盲點在哪裡?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所在,也是我的成長突破點!如果我能理解並調整,那我們親子就能越來越好。因此,這部分從我的經驗出發,或是以我自己的思維為參照,我把它放在個人意義裡。
關於聽
由於我心中有許多疑問,所以聽podcast這件事對我來說,變得非常有目的性,我想利用podcast學習。在聽與寫文的過程中,我發現自己必須要非常沉浸在其中,我很依賴聽覺,而且很敏感,所以要在相當安靜的環境下吸收、反思與沉澱。這導致我如果要寫文,我會耗時很久,要沉浸、要專注,不斷地思索與自我對話,常常要將寫好的文再放幾天沉澱,因此初期往往要花一週的時間才能產出一篇文。甚至,有些我認為重要的、對我個人有意義的集數要重複聽,每次聽會有不同的體悟,或是聽到不同的東西。
為了解決我的疑問,每天在聽的時候,隨著內容的不同,邊聽邊思考以下的問題:
若是講孩子的事件:
1)如何觀察孩子?
2)為什麼孩子的這種認知會是個問題,要調整?
觀察麗芳的切入角度、思考模式、怎麼延伸的?她思考到什麼?前因後果為何?
3)怎麼解決問題?
包含:切入角度、怎麼帶領孩子聊思維認知、怎麼翻轉、用什麼樣的語言、為什麼要這樣做?
如果是講述我孩子的狀況,也有講述到我的處理狀況,我會特別聽麗芳是怎麼思考我的做法的?後遺症是什麼?這會讓我思索這是不是我要的結果?我要如何調整?
4)解決問題時,使用的語言是什麼?
如果在podcast裡,聽到這個我超級開心,因為有時候,妳或許知道要怎麼思考,可是話就是不會說。同時,妳也能從語言,去推敲思維認知,近一步協助自己推敲自己認知到的,與麗芳表達的意思,到底差多少。
5)因果
孩子之所以會有那樣的認知,是如何形塑出來的?家長方要做什麼樣的改變?
6)有些時候,麗芳會用舉例開頭,要去思考這個事件要表達什麼意思?背後目的是什麼?
如果不是講孩子的事件:
1)那這集的主題是在說什麼?
2)思考角度是什麼?
而我自己的思考角度又是什麼?為什麼我會這樣想?從哪來的?各自的延伸影響、後果又是什麼?
3)思維模式是什麼?
我自己的又是什麼?是什麼造就我這樣想?各自的延伸結果又是什麼?
4)麗芳是如何延伸思考的?
這一塊是我最缺乏的,因此要藉由跟著麗芳的思緒,去為自己拓展。因為這部分可能與個人經驗、認知高度、圈層、思維模式相關,因此要跟著麗芳的思維帶領,去逐漸累積自己的思維高度。
此外,除了以上這些,任何麗芳課程(實體/線上)中提到的思維也可以提出來交互映照。因為有時候,在上課的當下,可能沒有辦法完全體會。但藉由podcast的內容,可能是其中提到的內容,或是對於孩子問題的解法等等,妳會突然理解麗芳那時的意思。
而因為參與工作室的時間較多了,有機會親眼看到麗芳的處理模式。事後在聽podcast的時候,等於是對於這件事的復盤,也更能加深對當中的理解。
關於寫文
在寫文這個部分,我知道自己會耗時,所以在每天聽podcast的過程中,我會特別留意那些對我來說,我認為是關鍵思維的部分,以及講述我孩子的部分,把它們挑出來寫。
這部分可能跟個人學習模式或是思維模式有關,我覺得自己滿需要架構或是參照點的。這點也體現在我聽podcast的時候,會很想要把相關思維的集數拉出來,整個一起聽。
跟著厲害的人學習,提升個人思維模式,對我來說,抓出那些關鍵思維或是與我相異的地方就很重要。一來,如果關鍵思維我有,那我便可以加強它。二來,如果我沒有那樣的思維角度,那我去理解它,並把它內化,那我在思考的時候,就會多一個方向,得以增加我的思考厚度。所以,我寫文的時候,我會去挑,「我認為」的麗芳關鍵思維,或是麗芳處理我孩子問題的集數,好好的藉由前面提到的幾點再聽幾次,思考我們思維上的差異點,思考後續延伸的狀況會是什麼,思考要怎麼改變。
現在回想起來,我聽podcast寫文是有進程的,由聽podcast裡有什麼內容,逐漸轉變為麗芳的思維脈絡到底是什麼,再逐漸融合我自己的想法。就我的學習模式而言,從「我」出發很重要,因為參照會顯示出差異,而差異就會是我個人思維的突破與成長點。人要成長,其一是要有衝擊,由自己的經驗、思維出發被多維度的衝擊,不要當作受挫點,而是要看做成長點。同時,不要完全用知識灌輸的角度看待聽podcast這件事,也不是對錯觀的角度,而是用思維能力訓練的角度。練習為自己增加在教養上,看事情的角度與模式。因為我們的原生家庭、教育會形塑我們的思考模式,而麗芳為我們提供其他面向的思維。這與我們希望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會思考,甚至是盤面思考的人,狀況是相似的。
原本我不太清楚為何麗芳要讓媽媽們聽podcast和寫文。但我逐漸理解,對我來說,這是一個思維鍛鍊與覺察的過程。利用聽麗芳podcast去鍛鍊思維,包含過去學習歷程較缺乏的主旨、脈絡、前因後果、延伸思考等等。寫文,就是一個思緒復盤與內化的過程。我也是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,突然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可能是架構式的。回想自己與人聊天,如果心中沒有架構,我就不太會說話。也聯想到,自己如此,那孩子們呢?怪不得麗芳要說多與孩子聊天,去觀察他們的思維模式與困難點。
我們的教育形塑過程,不太在意「你」,所以不會給你工具去形塑自己的獨特樣貌。而當我們成為了父母,我們下意識就會用我們成為的樣子去「教」孩子,因此不會去陪他形塑自己。我們不知道要在意「他」的思考、「他」要面對人生所需之一切能力。但孩子是一個「人」,他是會思考的,而我們要協助他的,就是讓他說得出來、說得明白,並且提供更多面向的角度,讓他思索得更多元。
這是我所謂聽podcast練思維能力的原因,我們過往缺乏的,利用這個機會,再把自己練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