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聽這集的時候,不自覺會想,為什麼麗芳會想到要用錄影或拍照方式的?過了很久才想到,或許是因為她注重的是思維,而不是行為。如果是關注行為,那麼很容易就給予評價、對錯,馬上下指令希望孩子改變行為。而關注思維的話,會想說「孩子是怎麼想的?為什麼會表現這樣的行為?是不是孩子沒有看到我看到的?如果他看到了,認知變了,是不是會改變行為模式?」因此,利用照片或影片,讓孩子看到家長的視角,才能理解家長的思維,進而思考自己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?
在這個思路下,我將本集分為:思維、方法、事件。
思維
親子間因為視角不同,導致認知不同。認知不同的討論是無效的,因此要想辦法把孩子的認知拉到和家長一樣,有相同的基準,才能一起討論,產生共同目標。
孩子
對孩子而言,他腦中只有自己視角看出去的樣貌,不知道家長看到了什麼。因為沒有畫面,所以認知不同,不懂為什麼被指正。如果常常沒有先搞清楚事情就被罵,長久之後,孩子可能會產生「我不好」的自我貶低認知。或是因為不服氣,很容易與家長鬥起來。
藉由家長拍下的照片或是實況錄影,讓孩子理解大人在說什麼,明白大人的思維,累積「事情後面都有原因」的經驗,養成探究背後動機、背後目的的習慣,進而有看本質、趨吉避凶的能力。
家長
在家長端,要理解孩子因為沒有你看到的視角,所以認知未必與你相同。因此,雖然很生氣,但也要耐住情緒,因為認知不同下,再多的處理都是事倍功半。
可以這樣處理:
首先,因為理解孩子不懂原因,不會想改變,所以不要急著罵、給指令。而是趕快拍下照片或是影片,為的是事後給孩子看,讓他腦中有畫面。
接下來,在事後覆盤時,先確認孩子有視角、角色、立場的語言、認知。然後給孩子看照片、影片,轉變孩子的視角,讓他站在家長的視角去看。一來,增加孩子腦中視角,二是與家長有相同認知。增加視角是盤面思考的基礎之一,多一個角度思考,才有可能讓孩子與家長有相同認知,並以在另一方的立場去思考事情。同時,孩子也產生「他人的行為背後,原來是有原因」的認知。不是無緣物故、不是莫名其妙,這樣反而對事物有掌控感。
跳脫自我本位去思考,是親子都要培養的能力。對於孩子而言,能夠以他人的角度立場去思考,是未來重要的能力。不管是商業、政治、親子、婚姻等等,很多地方都不是「我只給我想給的」,這種一意孤行的態度能達成目標、促成最好局面的。除此之外,以高維度去俯視脈絡、盤面,也是一個在上層圈層的人,必須擁有的能力。
有了這些,孩子才有底氣迎上去解決問題。他的身體姿態是勇於承擔的樣貌,唯有如此,他才能逼自己往前進步,累積更多能力。
方法
基於上述的思考,實際上要如何操作?
1)給畫面
不管是當下即時拍照錄影,或是家長身上設置錄影設備,甚至如果有必要安裝監視器,這些目的不是為了行為的指控,而是要提供畫面,讓孩子有不同的視角、維度去看事情。
2)給語言認知
有相應的語言、認知,才能帶領孩子思考到這個點上。因此,可以帶孩子為某個靜物以不同的角度、視野拍照,了解角度不同,看出去的風景不同。也可以反過來操作,玩找找看的遊戲。
3)給機會鍛鍊
不要凡事給指令、給安排,讓孩子有機會探索、觀察、嘗試、研究、判斷要如何解決問題。建立自己的思考,發現因果、發現凡事都有原因。
事件
在Podcast裡,麗芳講述了三個事件:跳舞課、籃球課、認知營,我們可以從中聽到她是如何帶領孩子的。
1)跳舞課
在這個事件裡,麗芳為了孩子的身體,帶他們去上跳舞課。但弟弟因為動作跟不上,逐漸臉臭、越跳越後面,甚至影響到姊姊。媽媽雖然生氣,但當下不是說教,而是錄影,為的是事後覆盤。
教練認為,孩子是因為心情不好,所以不想上課。但媽媽想的是,該練身體就練,況且之前已答應要上課,也繳了學費了。也不是所有人都應該要看孩子的情緒過日子,理解他的情緒,但該調的還是要調。
孩子呈現的樣貌是軟爛、不認真的學習態度,帶著這樣的心態下去,對孩子的人生來說,是否有利(站在孩子的立場)?要不要調整?如果要,怎麼做?
媽媽已經看到這樣的心態不妥,所以生氣。這時,孩子可以練過濾,過濾掉媽媽的情緒,她到底要說什麼?合不合理?對自己是否有利?
讓孩子看錄影,以另一個角度,觀察那時的自己呈現的樣貌,就理解了自己的態度問題,甚至影響到他人。
接下來,和孩子拉脈絡。事情的本質是為了練身體,這件事對誰有利?明明對自己有利的事情,卻用軟爛的態度面對,長久下去很多事情沒有辦法做好,那也就不能得到好報酬。換句話說,可以提前終止享受與娛樂,因為未來承受不起。媽媽也不用把錢投資在孩子身上,因為付錢給孩子上課,對媽媽來說是有金錢上的損失。如果可以不用付這筆錢,對媽媽來說是有利的選擇。
提供另一個角度讓孩子思考,才有機會跳脫他原本的認知,產生改變。
2)籃球課
籃球課後,孩子們坐在場上聊天,球在他們頭上飛來飛去而不自知。
麗芳當下的處理方式是不指責、不說教,而是選擇錄影。接著,把孩子們喚到身邊,一邊讓他們看影片,一邊用引領思考的語言,如:「為什麼給你們看這影片」、「後果是什麼」、「能不能承受」、「接下來要怎麼做」,帶孩子們觀察、思考,要怎麼做比較好?
如果一開始就下指令式的語言,孩子們腦中沒有大人看到風險的畫面,他們不知道大人在激動什麼,也不會意識到危險。因此,學不到觀察與判斷,下一次陷入危險一樣不自知。
3)認知營
認知營時,幾個孩子因為一時好玩而走在樓梯旁,二、三樓交界的邊樑上。麗芳當下也是先拍照,接著回教室覆盤,帶領孩子們思考:「在這邊摔下來,會摔成什麼樣子」、「後果是什麼」、「能不能承受」、「剛剛誰去做了」,讓孩子分析判斷,為了一時好玩做這樣的事值不值得。
我從這集Podcast學到了,我不能一味的給我想給的,而是要站在對方的視角去看他的思維,而這樣的思維模式在許多地方都會應用到。在教養裡,看孩子的思維,為他補缺的、擴展的、呼應的。在商業裡,針對公司、產品、服務,站在那些喜歡或不喜歡的人,他們的鞋裡、他們的思維是如何認知自己的,知己知彼,才能動態調整到最好的模式,促成最好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