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營隊當帶隊老師的時候,讓我最為困擾的是,不知道如何看懂孩子。藉由這集Podcast,我盡量思考麗芳是怎麼去觀察與看懂孩子的。結合營隊經驗與這集的小小心得是,觀察者必須要有細緻的描述語言、觀察能力,這樣才不會錯過行為。接著,要能將行為與思維分開,提煉出表面行為之後的思維本質或下一層認知,甚至去和孩子聊出更多想法。當然,觀察者也須能換位思考,並具備一定的經驗值,這樣對於孩子們的語言或是行為才能有敏感度,否則就如同迎面而過的風,輕易地錯過了。
本集的導圖,我大致分為:孩子狀況簡介、麗芳如何觀察孩子、麗芳的同類人心聲、這類孩子在台灣會面臨的問題、觀察孩子是哪種類型,並做延伸思考。
孩子狀況簡介
這個孩子在參加營隊前後的變化很大,營隊前,是一副想要挑戰大人的樣貌。營隊結束後,他的思維方式改變了,給人一種穩下來的感覺。而且他的思維能力很好,能夠看懂麗芳在教的東西,也能看懂麗芳教學內容的影響力,相當的厲害!由於營隊內容給他的滋養,這孩子的思維模式跳了一個圈層,因此道不同不相為謀,話不投機半句多,他與原本的朋友們漸漸的淡了。他身邊沒了朋友,轉而主動聯絡麗芳,表達學習的意願。
麗芳如何觀察孩子
麗芳為了即將升國中的孩子們,想在他們開始在學校系統接觸文言文前,能夠看懂文言文的邏輯,因而邀請了一位老師教文言文。文言文是古人因傳遞訊息的資源匱乏與取得不易,所以需要壓縮文字數,而收到訊息的人也要能正確的解壓縮,解讀出正確的訊息。由此看來,孩子們不應該只盲目的背誦注釋,而是要了解其中的運作邏輯。
在上課的時候,有幾個孩子很特別(包含前面提到的孩子在內),他們不太寫筆記,卻很喜歡一邊搞笑,一邊聊天、討論。如果是一般的老師或家長,大概開始捏大腿了吧?但麗芳卻把他們的表面行為撥開,仔細聽他們在聊什麼,思考當中的本質是什麼?進而發現,其實他們老早懂了老師教授的內容,掌握了文言文的邏輯,所以才能「應用」出來聊天、互相討論、開玩笑。
這類孩子能快速掌握事物的邏輯,但他們卻不想精雕細琢細節,這樣才能保有學習的愉悅感。他們的聊天內容並不是無意義的話,而是把學會的東西拿出來討論,他們用「聊」的方式學習。
觀察者要將孩子的行為與思維分開,我們很容易關注行為,因為那是最容易的。而要經過抽絲剝繭,仔細提煉、歸納才能探索出行為背後的思維,甚至是思維背後的思維,這是最難的。 觀察者若經驗豐富,可能一聽就抓到核心。經驗較少的,或許還需運用換位思考、語言上換句話說等等,才能推敲出可能的原因。因此,觀察者不能只在意行為,不然就錯失幫孩子的最好切入點。
麗芳的同類人心聲
麗芳也是這樣類型的人,她可以很快看懂別人的商業運作邏輯,卻沒有耐心精雕細琢細節。因此,她對這些孩子們感同身受。這是為什麼麗芳不斷地幫孩子們做教案,以滿足他們的思維模式需求,給他們語言、認知,長思維的骨架。此外,光只有骨架是不夠的,還要有肌肉,也就是要慢慢培養耐心、穩度、判斷能力、思考邏輯等等,才有力量做更大的事。
另一方面,這類孩子雖然掌握邏輯速度快,卻因為思慮不周,容易被朋友騙。因此在陪孩子看大局勢的時候,也要陪他看細節、各方各面的角度、評估等部份,才能協助他思慮更周延。
這類孩子在台灣會面臨的問題
這類抓大脈絡、大邏輯而不管細節的孩子們,他們的思維模式與台灣現行教育制度看重的價值是不同的。課本內容是片段的、無大脈絡與邏輯的。上課模式又是單向,也就是老師單向灌輸學生,缺少師生對談或同學之間的討論模式。考試時,只繁複地考細節、細心,很需要孩子們耐煩。對於抓脈絡式的孩子們來說,沒有對應的學習內容,被動聽課聽半天,卻找不到當中的邏輯或脈絡,也沒有引發他們動腦思考,梳理出邏輯脈絡的挑戰,因此感到空虛。於是,在課堂上,他們呈現不耐煩、放空、煩躁坐不住。在學業上,沒耐心對付繁瑣的作業與考試。
觀察孩子是哪種類型
這不是誰好誰不好的問題,而是這種學習方式不適合他們而已。一樣米飼百樣人,人本來就很多類,這些孩子只是需要不同於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式而已。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原石,沒有無法專心聽課就是人不好。他只是需要不同的雕琢方式,而只要秉持多元的思維,給予適合他的雕琢方式,自會閃耀出屬於他的光芒。
我們要做的,是去觀察孩子是哪種類型的人,並且思索他所受的教育內容是否呼應他的思考模式?而不管是哪種思考模式的人,其實他都得成長為能抓大脈絡、抓結構,並且對於細節也能適度掌握的人,這樣才能順應需求不斷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