麗芳的Podcast是有結構的,同時也包含許多細緻的內容,必須邊聽邊思考、邊聽邊小段落統整。有時候甚至可以將相關的主題一口氣聽完,可以發現更完整的盤面架構。
這篇是我整理Podcast第1122集「還是不講話導致氣提不起來」的導圖,包含麗芳提到的內容,與我自己的延伸思考。
麗芳的內容大約有幾個:這個孩子不講話的可能原因、上1對1課程的狀況、表象的盲點、許多國高中生憂鬱的可能原因、語言帶領思考,以及教案的使用方式。
孩子不講話的可能原因
過早進入學校系統、不知道講話的好處與不講的損失是兩個可能的原因。
過早進入學校系統
因為學校是大團體、小社會,為了管理上的考量,其實是不鼓勵學生多說話的,因此這會帶給孩子一個認知:不講話就是乖。要打破這個認知,必須讓孩子了解,互換立場,老師為什麼想要你乖?背後目的是什麼?對你的利弊是什麼?要怎麼面對這個狀況?
現代學校成立其實很大的目的是為了培育能在工廠工作的人,在工業革命之後,工廠林立快速,需要人才支撐需求,因此要能培育出知道順序、指令、步驟、標準的人,而在這樣的情境下,要的多是做事的人而不是多言的人。若孩子能了解這個脈絡,便能懂得學校的培育邏輯。
接著,公立學校是為國家教育,有其培育目標,因此也可以帶領孩子認識各種不同的教育體系,包含私立的、其他國家的、國際學校系統等等,各自有其教育邏輯與目標。讓孩子了解世界很大,還有其他可能性。
不知道講話的好處與不講的損失
另外,也要帶著孩子了解會講話的好處與不會講話的壞處。會講話的好處顯而易見,善言的人機會比較多,因為敢於表達而能被人看見,自然機會就比較多。而不會講話的人,沒有機會與許多不同的人對話,資料庫不夠也就對人的認識不夠多,因此不利於揣摩對方心思,也容易被騙與落於相對弱勢之境。
孩子上1對1課程的狀況
孩子需要1對1課程幫助他講話,而麗芳也在看錄影影片的時候,發現孩子的其他狀況。
教案選擇的思考點
孩子的年紀不是小小孩,因此不能挑簡單的,不然不會思考。孩子的思維模式是標準答案型的,也不能一開始就給開放性答案的,會讓孩子不知所措。因此最終選擇順序文本的小日記描述,要觀察圖、寫描述,最後組織起來。
上課狀況:有能力說,而不是完全不能說
這孩子不是完全不能說,但對話模式是一問一答,因為他長期只跟少部分人講話,沒有大量跟不同的人對話過。這導致孩子雖然語彙不會太差,也能稍微講完整,但語感不行、時態會亂。也不能講述完整的長句,同時也不能精準的用詞描述。
這裡面包含了太多東西,例如,父母能聽懂孩子講話,因此沒有讓孩子多練,要求他講清楚。而孩子也誤以為這樣說別人就懂了,不知道要再多說一些。此外,孩子本身的語言結構(詞彙量、遊戲語言、認知語言、思考語言、描述語言)、腦中有無畫面、是否有口呼吸等等,都會是影響的因素。
上課狀況:氣提不起來
由於沒有長期大量自由遊玩的時間,孩子缺乏邊奔跑、邊換氣又邊大聲說話,提升肺活量的練習,導致他氣提不起來,講話也沒有興奮感,沒有練到說話的能耐與發音方式。這產生的影響是,未來孩子沒有精力與精氣神為自己講話,會影響思維架構,讓自己往憂鬱、死胡同而去。也會因為無法提氣陳述自己的思維,而進入一問一答的單一價值對話模式。更會讓他懶言,因為氣不足,無法完整俐落敘述、引起他人聆聽的興奮感,別人會跑掉,而孩子也就不想講了,在此惡性循環,也就無法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、思維體系。因此,他也就無法練到領導力,產生自信。
解決之道,首先提氣提力、排濕氣,讓自己有精神。接著,補語言、補認知、練思維、練與他人相處。有好的模範,學興奮的說話模式,改變語言結構。因為個性、語言、環境會相互影響,改變原本的模式。
上課狀況:嘴唇結構
孩子的嘴唇仍往上翹,也尚未呈現出抿嘴往下的思考貌。這部分也有許多思考點:
1)孩子還沒有進入思考階段,可能沒有產生自我觀點,也就無法護衛自我價值。
2)不會提問題,包含有無思考的語言、提問的語言,以及讓他卡住的認知:不知道人是學習而來,沒有人全部都懂。
3)讀書方式只是背誦而不是思考
4)沒有建立思考的習慣
這些都得找方法一一處理。
表象的盲點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狀況,這些狀況可能是隱晦的,甚至是過去所推崇的,但實際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未來。也可能其實是有盲點,而家長不自知,例如孩子回家一直說學校發生的事,讓家長以為孩子會說話,殊不知可能是因為憋了一整天。而這裡的隱憂是,那麼孩子在學校時,人際間的語言或相處,在他腦海中呈現什麼樣貌,又產生怎樣的心理語言?
許多國高中生憂鬱的可能原因
現在許多國高中生的憂鬱,最主要不是功課壓力,而是人際,而人際會受從小的語言系統、說話系統、思維認知系統所影響。
語言帶領思考
語言是會帶領思考的,所以人們可以藉由自我觀察,了解自己的思考。有語言,才能思考他人背後動機,找到邏輯盲點或謬誤,也才有機會對人趨吉避凶。
教案的使用方式
最後,麗芳提醒了教案不是要「教」,而是一個媒介,讓家長一邊陪孩子破關,一邊觀察孩子的語言、認知等等,是一個建立親子間、師生間、與他人之間的「對話」模式、因應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