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教育的選擇」給我的啟發

麗芳有許多精彩的論點,常常能夠給我不同的認知,啟發我不同的思維。這集「教育的選擇」中提到的觀點,我認為是麗芳滿重要的想法,也是在使用麗芳的教案時,很關鍵的心態。

孩子會長大的,而我希望在他離家獨立時,是帶著怎樣的思維模式,帶著怎樣的能力,又是帶著怎樣的心情離家的?

自孩子出生以來,我很常幫孩子決定大大小小的事,幫他們安排好許多事。這些事情,他們不懂我的背後心態、目的,也不知道我有經過怎樣的取捨,只知道媽媽又安排好什麼、媽媽說要什麼。許多事我總是做大於說,過程中,沒有任何解說、描述,只希望事情能夠順利,少走彎路、不要犯錯,精準達到目標。但這導致我的孩子們對於經過的事情船過水無痕,也無法清楚地描繪發生過的事。例如最近,我帶著孩子們做了一次果凍,本希望他們能夠練習什麼是流程、怎麼秤重等等。但第二天,吃著果凍時,要孩子回想與講述前一天是如何做的,不但順序錯亂,連做過的步驟也忘記了。我真的是有點傻掉了。

我必須改變心態,徐徐的、盡可能的與孩子們一起描繪五感感受到的。同一件事情,盡我所能給予不同角度的切入點、觀點,還有不同層面的思維,盡可能建立盤面。以及,好奇我眼前的孩子們,未來要獨自面對未知世界,而我只能陪伴一段時光,尊重他是獨立個體,聽他說他的想法,我可以為他拓展想法,但把決定權還給他。

如果我持續的,為他們安排所有的事,只按照我的規則行事,除了不會思考外,最終他們也只會用我知道的方法處理事情。如果這條路行不通了呢?他要如何知道其實還有其他方式,以及要怎麼探索破局,尋求其他解決之道?最重要的是,他沒有在經驗的過程中,建立自己的見解、自我價值,那麼當他面對不合理的事時,又如何懂得為自己發聲?

麗芳曾說,孩子七歲前,大部分會聽父母說的做,但七歲之後,看的人、經歷的事多了,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,如果父母依舊用原本的方式對待,當孩子翅膀成熟的時候,親子關係又會如何?

父母們正在經歷的時間狀態是身擔重任,要做的事很多,不想要有差錯;而孩子們正在經歷的,是探索與養成的階段。我們使用時間的顆粒度是不同的。但靜下心來細想,我真正想要的,其實得靠時間點點滴滴慢慢的累積醞釀。或許有時的彎路、阻礙,正是需要的養分與蛻變的契機,不需要把它當作絆腳石,而是換個角度把它變成往上一階的墊腳石。

觸發文中思考的麗芳Podcast:
防霸凌的概念就是自我意識
還是不講話導致氣提不起來
想像力是什麼
統一化下的孩子
為什麼他們想把孩子養成比較複雜
不同性格搭配不同環境的影響
單純是一件好事嗎
為放手做準備


延伸閱讀